2014-12-11

拍卖行称18万藏品能卖865万:老太被骗4万元

拍卖行称18万藏品能卖865万:老太被骗4万元

75岁高龄的李玉花(化名) 75岁高龄的李玉花(化名)

  想着自己购买的收藏品能以865万的价格到香港拍卖,今年已经75岁高龄的李玉花(化名)陷入了兴奋当中。本以为这次“幸运”是“财富梦”的开始,为了尽快将藏品出手,在接下来与“教授、港商、北京典藏中心”等多方的沟通中,李玉花前前后后汇出了多年的积蓄近4万元,而最终等来的却是一场骗局。连日来,本报报道了多位陷入“吸血拍卖”陷阱的老人。对此,有心理专家分析,老年人正是因为缺乏经济安全感才易受骗。

  18万!

  七旬老太两月买了13件藏品

  迷上鉴宝节目

  回顾整个“骗局”,还得从李玉花购买了一些收藏品开始。

  近年来,一些鉴宝类节目俘获了很多老年人的心,其中也包括已经75岁高龄的李玉花。她想,如果自己也能收藏些宝贝,找个专家鉴定鉴定再卖上个好价钱,不仅可以解决自己的养老钱,也可以为子女们减轻负担。

  被广告所吸引

  今年8月份南京青奥会期间,李玉花看到电视节目中播放了一则售卖南京青奥会纪念玉玺的广告。广告内容中,不仅介绍了玉玺珍贵的和田玉材质,更是介绍了它的升值空间。经过连续多日的收看,李玉花拨打了电视屏幕中商家的联系电话。最终,李玉花消费了14600元,购买了玉玺,而这也正是她收藏之路的开始。

  花18万买藏品

  “之后,商家一直给我打电话,告诉我他们还有很多的文物出售,也都很值钱。”李玉花说,从8月份到10月份,这短短的两个月中,她从安徽省六安市一家文物公司先后购买了13件藏品,其中以玉玺为主,不仅包括伟人的玉玺,还有航空纪念版玉玺等,总计消费了18万多元。

  记者探访

  藏品包装精美还有代码编号

  退休后,李玉花与老伴一起生活,子女们都不在身边。虽然老两口生活不愁,但也正是两位老人平日里节俭的生活习惯积攒下来些养老钱。在李玉花老人的家中,记者看到了其中一件藏品。光从外包装看,这件用大红色箱体包裹着的藏品,看起来价值不菲。李玉花老人小心翼翼地从箱子里将玉玺拿了出来,玉玺呈墨绿色,不仅有相关资格证书还有代码编号。李玉花告诉记者,类似的藏品家里还有12件,但都放在柜子里不方便拿出来。

  得知自己上当受骗后,李玉花老人瘦了近20斤,精神憔悴恍惚。为了追回被骗的钱,李玉花多次与对方联系,可得到的答复是,退款前还需赔偿“违约金”。“他们就这样一步一步地骗下去,我已经是身无分文了。”李玉花老人说。

  865万!

  天价拍卖金额将她骗入陷阱

  主动帮忙拍卖

  李玉花说,10月份的一天下午,家里的电话突然响了,一个操着陌生口音的男子,自称是北京世纪典藏文化发展中心的工作人员赵宇,他是从网上看到了李玉花收藏的这些文物。“我们即将在香港举办一场拍卖会,你的这些文物我们准备全收,给你865万。”“865万!”听到这个数字,李玉花的脑袋嗡了一下,这辈子她都没有见到过这么多的钱。李玉花老人询问对方该如何出售。“我们会给你邮过去一份合同,你的文物就委托给我们进行拍卖,我们会上门收购你的藏品,再把钱给你带过去。”

  先后汇出4万

  看着手里的这些快递单据,李玉花再次放声痛哭。她的钱就是通过这种快递代收费的形式汇出去的。据李玉花回忆,接到北京这家公司的电话后,对方先是邮过来一个合同,记者看到,合同上方有编号,正文显示“委托拍卖合同”的字样,拍卖人处则注明“北京市世纪典藏文化发展中心”、“北京收藏家协会”。

  收到合同后,李玉花也收到了一封快递,注明代收款4000元,而这笔钱的名目是为她的藏品出画册。如果没有画册,她的收藏品则无法在香港拍卖会上展出。李玉花马上汇去了4000元钱。没多久,“何教授、赵宇、港商”等多个人物轮番登场,以各种名义,让李玉花继续汇款。

  距离专家上门收购的日子临近了,却联系不上对方了。“我当时也担心被骗,钱是通过快递代收款的形式汇出的,所以我就向快递公司进行了投诉。”李玉花说。投诉后不久,对方就再次出现了,至于为何没有准时上门,对方回复,是因为在来的路上车子发生了车祸。“何教授昏迷了,由我继续为您服务。”电话中,一位自称是隋教授的人说。

  该人继续编造各种名义让李玉花汇款,就这样,为了将自己手里的藏品尽快出售,李玉花老人一共付了5次款,总计39800元钱。

  凭证全是假的

  在接连汇出了近4万元钱,自称上门收货的教授却迟迟不见踪影。李玉花有些焦灼,她开始不停地给所有曾联系过她的人打电话,但得到的回复依旧是继续汇款,这也让李玉花有些犹豫。当她将对方寄来的“资格证”、“保险单”、“合同”、“发票”等材料拿到相关部门鉴定时,发现这些所谓的正规凭证全部都是假的,4万元钱仅换来了一堆废纸。

  目前,李玉花老人已经向大连市公安机关报案。

  调查

  国家文物局未对该企业授权

  李玉花老人收到的“委托拍卖资格证”上有“国家文物局”的盖章。这些机构打着“国家文物局”盖章授权的旗号进行委托拍卖,那么他们真的具有合法性吗?昨日,记者电话拨打了国家文物局的办公电话,并将该资格证的照片发给文物局的工作人员进行辨认,对方明确表示,这个资格证是伪造的,国家文物局根本没有对其授权。文物局工作人员表示,市民通过国家文物局网站可以清楚地获悉哪些拍卖企业合法,这样就能轻易避免上当。

  ●哪些老人易上当?

  一是受害人遇到事情急需用钱,因而病急乱投医,没有充分认清对方的身份。

  二是受害人有贪念,以为手中的藏品能轻易就卖上大价钱,最终掉进了骗子埋设的陷阱。

  ●类似骗局啥特点?

  一是掉进陷阱后,对方就会无穷无尽地以各种名目收费。

  二是非法拍卖机构间存在背后交易,被一家机构骗了以后,就会有各路非法拍卖机构粉墨登场。

  相关案例

  16家冒牌拍卖行骗走老人50万

  连日来,有关老人陷入“吸血拍卖”的案例屡见不鲜。家住沙河口区南松路附近的李淑香(化名)老人为救肺癌老伴着急把藏品变现,可3年来,16家冒牌拍卖行吸干了老人50万元的救命钱。半岛晨报、海力网记者孙熳(报料人:王先生;线索费:70元)本报有奖报料热线82488888

  晨报观点

  为什么上当的总是老人?

  现在,收藏成了热门话题。

  当然,良莠不齐的鉴宝节目也在推波助澜——眼花缭乱里无不彰显这样一个主题:好像遍地都是没有被发现的宝藏、普遍被低估的珍品,只等着你去“捡漏”。

  于是,骗子们自然而然就盯上了这个领域,“吸血拍卖”的案例一起接着一起。

  被骗的,往往都是老人。固然因为老人普遍缺乏经济安全感、有从众心理、心生贪念,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老人对诈骗的辨识度太低。

  经历过朴素时代的老人们,比现在的年轻人更容易相信他人。与新媒体技术的“代沟”,也使他们很少在第一时间通过网络搜索来戳穿谎言。那些被骗子们划定为目标人群的老人,都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很少与子女住在一起。为了不让子女感觉麻烦,也不愿意与子女沟通。所以,他们往往会自以为是地做出错误判断,而让骗子的阴谋一次次得逞。

  “哀其不幸”这句话后面跟着的,往往是“怒其不争”。很简单的骗术,我们却会惊诧于总有人上当。

  但惊诧之余,更应该反思。当我们的父母上当受骗后悔不已的时候,你是否想过,平时,我们对父母的关心是否太少了?如果我们能够及时掌握父母的心态和动态,他们受骗的机会是否会减少很多?

  本报评论员张洪骏

  老太5次被骗38900元

  10月22日4000元图录费

  10月29日6800元场馆费

  11月7日6400元保险费

  11月22日7500元罚款费

  11月26日14200元网络费

  来源:半岛晨报




TAG:拍卖行称18万藏品能卖865万:老太被骗4万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