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02

有它,星际旅行,路上不愁吃了!|太空农业


  作者 | 李晨


  未来,假如人类移民太空,农作物是否还能陪伴人类走向地外星球,继续为人类提供丰富的食物?

  随着人类探索太空的步伐不断加快,以空间食物保障为核心的太空农业引发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以下简称都市所)在《自然—通讯》发表展望性文章,深入分析了太空农业系统对作物的独特要求,创新性地提出了面向太空农场进行作物改良的全株可食精英植物策略。

  人类上太空吃什么?

  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有限的地球资源面临枯竭的威胁。论文通讯作者、都市所研究员任茂智认为,人类即将进入大航天时代,飞上太空之后吃什么是一个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携带人造食品不失为一种选择,但任茂智指出,人造食品会受到地域和资源的限制,在陌生的外太空环境中不可持续。而带着合适的种子上太空,则有可能在改造外星环境的同时,为移民外星球的人类提供可持续的食物。

  论文共同通讯作者、都市所研究员杨其长表示,随着外太空探索的不断深入,宇航员以及星月旅居人员食物保障的供给方式将会提到议事日程,农业的形态也将由乡村农业和都市农业延伸到太空农业。

  任茂智告诉《中国科学报》,进入太空的人类将面临完全不同于地球的生存环境。科学家正在研究农作物如何适应地外空间的特殊环境,这就是太空农业。

  "太空食物的首选是植物。"任茂智说,植物是第一生产者,它可以提供人类生存所需要的淀粉、油脂和蛋白质。而且,面对太空中的磁场、辐射、重力等特殊环境,植物的适应性明显高于动物。

  例如,在空间站内,重力微弱;在月球上,重力只有地球上的1/6。人类在这种重力环境下,体液不能正常流动。"植物也会受到影响,但植物的弹性很大。"任茂智说。

  论文第一作者、都市所助理研究员刘永明介绍,植物在空间站中仍然可以开枝散叶,进行营养生长。但一般很难开花结果,即其生殖生长受到阻碍。

  地球上的农作物主要为人类提供淀粉和油脂,而植物蛋白相比动物蛋白不易于人类吸收。

  因此,如何改造农作物,使之既能够适应太空环境,又能够为人类提供全面的营养,就成为遴选太空植物的标准。

  "在此基础上,我们认识到,全株可食用的作物应当是未来太空农场中首选的农作物。如果根茎叶都可食用的话,不需要等到农作物开花结果,作物长出来一点就能为人类提供食物了。"任茂智说。

  过去的太空种植试验往往关注如何让植物开花结果。杨其长说,这是国际上首次提出以全株可食作为遴选太空作物的标准,完全转变了太空作物研究的思路。

  全株可食的农作物

  为了寻找易于改造的作物,研究人员遴选了几百种植物,包括水稻、小麦、玉米、棉花、马铃薯,甚至包括沙漠中常见的骆驼刺。

  刘永明说,其中,水稻、小麦、玉米的可食用部分只有种子,茎秆要改造成可供人类食用比较困难。骆驼刺虽然耐逆境生存能力很强,可能更加适应地外空间的环境,但它产量低,不可供人类食用,改造难度也很大。

  针对太空农业.............

原文转载:http://tech.shaoqun.com/a/649880.html

跨境电商:https://www.ikjzd.com/

跨境电商教程:http://www.kjdsnews.com


作者|李晨  未来,假如人类移民太空,农作物是否还能陪伴人类走向地外星球,继续为人类提供丰富的食物?  随着人类探索太空的步伐不断加快,以空间食物保障为核心的太空农业引发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以下简称都市所)在《自然—通讯》发表展望性文章,深入分析了太空农业系统对作物的独特要求,创新性地提出了面向太空农场进行作物改良的全株可食精英植物策略。  人类上太空吃什么?
白色清关:https://www.ikjzd.com/w/1410
Vinted:https://www.ikjzd.com/w/2028
ShopeePay:https://www.ikjzd.com/w/2361
2021年中秋节深圳湾公园有活动吗:http://www.30bags.com/a/688391.html
深圳不可思议减压馆万圣节活动门票(购票入口):http://www.30bags.com/a/730407.html
2021西安旅游攻略3日游 西安三日游经典路线 :http://www.30bags.com/a/737401.html
欧洲亚马逊政策更新 | 旺季这些产品已在亚马逊上爆卖!:http://www.kjdsnews.com/a/653372.html
英国进入VAT增值税数字化第二阶段!有哪些变化?:http://www.kjdsnews.com/a/653373.html
备战黑五网一!亚马逊旺季广告前期筹备指南:http://www.kjdsnews.com/a/653374.html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