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31

跨境电商资讯:基于自身预期的批量选品法

基于自身预期的批量选品法,是分为两部分:

1、基于自身预期

这里包含了自身的预期以及对自己能力的审视,选品是一个先向内求解,再向外求匹配的过程,因此第一步必须要先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我有多少钱多少能耐,对应能做什么事。如果超出自己的资金和能力范围,这个类目和产品再好,我们也是很难拿到一个好的结果的。因此,在选品之前应该先确立自己的预期销售财务模型:

以终为始来看待这门生意,假设需要做到一年10w美金的销售额,其中各个环节的成本占比和周期投入情况比例如何,需要结合自己的预期和能力进行设置。各项的指标设定,也就对应背后的资金和能力需求。

比如:

    采购成本占比20%,这就意味着后续再开品的过程中对产品成本的控制需要以这个目标值为参考导向;  

    头程+FBA费用占比,对应着产品的体积重控制,如果超出、或者抛重就会导致这个费用占比提升,从而挤压到最终的利润空间;

    广告费用占比,也就是TACOS,提出了每个月要有的广告预算投入最低值的资金要求,同时也要求广告支出需要控制在设定的范围内。

    浮动成本代表着一些超出原计划或者允许冗余的成本占比,相当于机动成本,可以随时划拨到其他支出项上,比如实际需要追加广告投入、所选产品体积重超出原计划等等。

当然了,这上面的指标都是初始的设定值,实际开品过程中,可以对每个产品的财务指标进行测算并与之对比,不一定每个指标都完全符合或一致,但有这样一个指标作为自己的目标预期和能力要求作为衡量标准,允许各项指标在一定的幅度范围内波动,前提是不影响最终的净利润占比,这样对比下,哪些是产品能碰的,哪些是碰不得的,就相对清晰了。

以上就形成了自己的预期和能力规划。进入第二步:

2.批量选品

批量选品最重要的是通过量化的指标进行设置,层层过滤,剔除掉不符合的类目市场,留下符合预期的。

开始前先举一个反例,我之前虽然也有通过量化的指标在选品工具上去进行筛选市场,但存在两个问题:

    首先缺少了自我预期的判断环节,直接进行指标筛选找市场,后期如果没有对资金和能力的复核就定款,很容易出现失误。

    其次,对初步符合指标要求的市场一旦进入到深入调研环节,随着时间成本的投入,容易让自己产生"确认偏差",也就是在调研过程中会寻找支持自己选择这个产品的信息,从而导致判断失真。

为了避免这样的问题,在批量选品环节,我们可以设计3个层级的漏斗,分别对应不同的核心量化指标,对于下漏到最后一个层级的类目,也先不着急进入深入分析,而是待全部类目节点都通过层层筛选过后,统一进行对比,设定优先级,再深入调研分析,有句话是这么说的:"没有看过世界,哪来的世界观",选品也一样,先看过足够多的品,才有办法对比出好坏。

历遍类目节点,可以通过:卖家精灵-选产品-切换成导航,选择对应的类目节点:

 

美国站总的类目节点2.5w+,看起来起来很多,但是实际上,如果我们的目标明确,通过设定对应的量化指标,筛选出来符合自己预期的类目数量其实不多。进入3个层级的漏斗对应指标:

第一层漏斗

先围绕最核心的指标:利润率。不能够达成目标利润率的市场和产品,不需要浪费时间去看。

卖家精灵的利润率定义为:(销售价-平台佣金-FBA费用)/销售价,虽然和我们平时计算的方式不同,但是这个数据也可以很好的帮助我们进行第一层筛选,结合前面自己设定的预期财务模型:平台佣金15%,FBA+头程运费15%,如果扣除头程运费,平台佣金+FBA的预期占比大概在28%左右,把这个数值代入卖家精灵的利润率算法,也就是100-28=72%,意味着在算上佣金和FBA费用层面,如果要符合我们的财务模型,这个指标需要设定为72%,但作为第一层漏斗,同时也给这两个指标一些冗余的空间,可以先适当放宽限制,把通过标准设定为60%。(注意:所有的指标设定,都是围绕自己的预期和能力去设定,没有标准答案)

 

第二层漏斗

第一层漏斗解决利润关于"率"的问题,第二层需要解决利润关于"量"的问题,也就同时满足率和量,才有机会完成目标销售额和利润额。而量对应的直接指标有:客单价、销量。

首先在筛选指标加上平均客单价的限制,这里结合个人预期,我这里设置的15美金以上:

筛选之后,下载目标大类目下的所有市场数据表,(因为下载限制,超出200个行业的可以用平均价格来卡行业数量,切片下载后再组合)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